在這個平凡的世界,我們既沒有楊戩的“第三只眼”,也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面對一些稀奇古怪的社會現象時,我們經常被謊言的華麗外衣所蒙蔽。我們顯得那么的無知和脆弱。謊言真的重復一千遍便會變成真理嗎?變成真理后的謊言被戳破后又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
從一個類似“皇帝新衣”的荒唐新聞說起吧。首先登場的是騙子,天價假洋家具的制造商。皇帝的新衣是一些名為諸如“達芬奇”的品牌家具,而皇帝是花天價買了這些天價家具的消費者,戳破這個謊言的小孩是電視媒體,將這個故事廣為傳播的是網絡。
我看到的CNTV報道說:達芬奇家具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家具高端品牌,以價格昂貴著稱。一張單人床能賣到10多萬元,一套沙發能賣到30多萬元。對如此天價家具,達芬奇銷售人員說,這是因為他們所售家具是100%意大利生產的“國際超級品牌”,使用的原料是沒有污染的“天然的高品質原料”。然而,經記者調查發現,達芬奇公司銷售的這些天價家具相當一部分不是產自意大利而是廣東東莞,所用原料也不是公司宣稱的名貴實木而是高分子樹脂材料。經檢測,消費者購買的達芬奇家具甚至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這場鬧劇過去快3個月了,現在拿出來說,是因為該劇似乎并不算真正謝幕了。“假達芬奇”事件就如同一部特真實的電影,它將我們從理性引向感性,又從感性帶回到理性。我們不得不思考比這一事件本身更為深刻的社會問題。如果從客觀上找原因,又會牽出許多配角。首先是產品質量的監管部門的工作將會受到質疑。對于所謂的外國名牌,該如何去監管?其次,監管商品流通的部門也將會受到人們的詬病。究竟是這家企業鉆了商品監管的空子,還是監管本身就存在缺失?媒體記者有一次采訪冒充某國際品牌的假墨盒新聞時,發現這一國際品牌居然只是委托廣州的一家公司來進行市場督察。記者后來與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取得聯系,公司負責人跟記者打了幾回“太極”后,事情就不了了之。真的國際品牌尚且如此,何況假的國際品牌。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天價假洋家具的熱銷也反映了中國消費者一些不成熟的消費心理。首先是面子心理。中國人都有面子情結,這一情結容易使人“打腫臉充胖子”。動輒幾十萬元的天價假洋家具就正是沖著這種面子心理去的。其次是推崇權威的從眾心理。面對廣告宣傳,我們往往會偏聽偏信,不能明曉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的道理。再次是攀比和炫耀心理。這種心理導致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所付出的價格遠遠高出了商品該有的價值。如果我們在消費時能抱有一種實用的心理,克服不良的消費心態,這些天價的假洋家具就只是一團浮云。見到類似這些天價的商品時,我們也能淡淡地說一句“神馬都是浮云”,然后轉身離開。
“假達芬奇”事件不只是負面影響,我們也應看到事件積極的一面。至少,親身經歷或間接經歷了這起事件的消費者,其消費心理應該會變得更加成熟吧。就讓這塊浮云早點飄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