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盛行的大阪、關東等地區,竹器應文人的審美而造被稱為“文人竹籃”,他們從復制唐物竹籠,逐漸發展出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和諧統一的日式竹籃,將竹籃從功能性的手工藝品發展為受人追捧的藝術品。
初代和田和一齋·提梁花籠
初代和田和一齋(Wada Waichisai I 1815-1901)家族延續了兩代,他技藝精湛,擅長精細的編織技法,一生培養了不少徒弟,是明治中期相當有名的的竹藝文人。
竹君子
初代和田和一斎 提梁花籠
32.8 x 31.4 x 33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初代田辺竹云斎·亀甲透編花籠
初代田辺竹云斎(Tanabe Chikuunsai I 1877-1937) 作為竹編藝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阪傳統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滿創意的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并促發了其他藝人的發展,從而為日本竹藝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他繼承初代和田和一齋衣缽,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齋三代的啟發,不僅僅竹編技藝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種不同的編織與染色方式,各種圖紋及材料被廣泛運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籠充滿獨特的視覺魅力,開啟了竹籃工藝無限的可能性。他的學生包括了二代田邊竹云齋、阪口宗云齋、上田尚云齋、初代前田竹房齋等。
禪味
初代田辺竹云斎 亀甲透編花籠
17 x 16.9 x 42.8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相較而言,以初代田辺竹云齋為代表的大阪竹藝更注重傳統文人品味,而以飯冢家族為代表的東京竹藝則是注重新穎的現代性,這兩種竹籃工藝特色給后世深遠影響。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后,二代田辺竹云齋、生野祥云、飯冢小玕、前田竹房二代等竹籃大師受到前輩的啟發,持續不斷地發揚竹籃工藝,對當代人重視、鑒賞竹籃之美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
二代飯冢鳳斎·提梁花籠
二代飯冢鳳斎(Iizuka Hosai II, 1871-1934),本名定吉,初代飯冢鳳齋(鳳翁)長子,善于編織延續唐物籠傳統的厚重形編織法,他處于日本竹藝界過渡期,是首位走出唐物竹籠風格,并展現出日本獨有竹工藝的第一人,在日本竹藝的歷史上代表了竹藝家全新時代的來臨。1914年天皇即位之際,二代鳳齋與父親鳳翁、兄弟瑯軒齋,三人身著禮服制作竹籠的姿態,開啟了籠師通往意識層面的全新出路。
凝露留香
二代飯冢鳳斎 提梁花籠
34.2 × 34.2 × 85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飯冢鳳竹·唐物寫花籠
飯冢鳳竹(Iizuka Hochiku1883-1940) ,本名利平,初代飯冢鳳齋家第四子。
竹君子
飯冢鳳竹 唐物寫花籠
26.6 x 24.6 x 63.6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中田錦石·青海波大籠
中田錦石(Nakata Kinseki,1902-1959),大正時期竹藝界中心人物二代飯冢鳳斎長子。
胸有成竹
中田錦石 青海波大籠
36.8 x 34.3 x 48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石川照云·鳳尾竹編手付四角大籠
石川照云(Ishikawa Shoun,1895-1973),明治28年(1895)生于栃木縣下永野(今鹿沼市下永野),本名照章。師從將「現代化」元素完美融入竹藝的代表人物飯?,槴\齋,在明治43年(1910)隨同瑯玕齋一同搬到東京居住。其作品曾入選昭和15年(1940)年紀元貳仟陸佰年奉祝祭上。戰爭時一度遷離至鄉里的下永野,戰后再次投入竹工藝的世界,并開始嘗試編制唐物風的精致花籠。
盡消塵俗
石川照云 鳳尾竹編手付四角大籠
41.2 x 41 x 42.3 cm
FLOWER BASKET WITH HANDLE
青云路上
木根手付花籠
17.3 x 15 x 54.5 cm
FLOWER BASKET WITH WOOD HANDLE
在如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我們追求將儀禮之道融入雅趣,把美學雅致融入生活。日本禪學思想強調滌清心境對自然萬物的敬畏,竹藝大師在編織時,或許已經化身成竹,手法的跳躍即是與竹精神律動的禪境。他們以竹這種樸素自然的媒材,施以精湛的編織,將自然之美濃縮在縱橫之間,其靜謐的外表下時常表現出躍動的張力。以竹藝融于生活,格物窮理、闡發幽微,仿佛置身于一種簡樸、謙虛的至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