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一直被人們奉為經典。時至今日,雖然我們不能懷疑這句傳誦了幾千年的名言的客觀反映,但對于今天的紅木家具來說,不能用“物以稀為貴”來詮釋它的全部內涵。筆者認為“以知為貴”來形容今日的紅木家具更加貼切。這里所說的“知”,就是“知道”的意思。當一件物品,不管價值有多高,要讓人們知道,其價值才顯得有意義。這跟“名人效應”一樣,只有當一個人的知名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他才真正具有“名人效應”。
10年前,相信很多人對紅木家具還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自2000年5月19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并于同年8月1日實施的《紅木》國家標準以來,紅木家具便逐漸被人們所熟悉。那時侯紅木家具的生產廠家很少,購買者也不多,當然,價格也比較便宜。然而,隨著人們對紅木家具的了解,發現了紅木家具質地優良、經久耐用以及漂亮的紋理、深沉的色彩、潛在的升值空間,購買者才逐漸多起來,價格也開始攀升。
市場需求,引領時尚
紅木家具這個名稱到底從何時開始出現,恐怕很難說得清楚,但我們今天所指的紅木家具是以2000年出臺的《紅木》國家標準為分水嶺的。《紅木》國標將一些傳統家具用材鎖定為紅木,應運而生的紅木家具便名正言順。2000年前后,沒有專業的行業雜志,對紅木家具的相關介紹,多見諸于其他報刊。如《云南林業》2000年第2期發表了《紅木和紅木家具》一文,文中指出:“近幾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提高,紅木家具生產消費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但市場中對紅木的概念及紅木家具的標準認識不統一,魚目混珠者并不鮮見。因此,普及紅木及紅木家具的知識,相當必要。”可見在當時“紅木”知識并不非常盛行。《弘揚紅木文化 發展紅木家具》,這是《林產工業》雜志2002年第4期發表的文章。該文章在規定紅木及紅木家具概念和內涵的前提下,論述了紅木家具的淵源與發展,紅木家具的流行范圍和人文特征。《北京房地產》2003年第9期也發表了一篇《紅木家具知多少》的文章,文中對紅木的性能做了概括性的介紹。同年的《民間文化旅游雜志》第一期也發表文章稱:“最近幾年,不知是因為全世界復古風潮的興起,還是中國人越來越認識到國粹難以割舍的精美,紅木家具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終于又再次‘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今日中國家居文化呈多元化的狀態中,成為了極具代表又引領潮流的一派。”
由此可見,在2000年之前,人們對紅木家具的了解仍處于萌芽狀態。此后,紅木家具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下,逐漸被國人所熟悉,價格也因此開始呈現上揚的勢頭。
因為知名,所以尊貴
最早的紅木,僅指紅酸枝一種。2000年左右《紅木》國標沒有出臺時,紅檀、菠蘿格、巴西花梨、紅酸枝、花酸枝、雞翅木等等一些硬木都叫做紅木,這是很不規范的叫法。但在2000年《紅木》國標出臺以后,紅木由一種變成了33種,紅木家具的陣容開始龐大起來,種類也逐漸增多。這時候,很多商人似乎嗅到了紅木家具的商機,便開始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來,由此拉開了內地紅木家具的投資熱潮與價格上升的序幕。
紅木家具生產消費從2003年前后掀起了高潮。當時,作為紅木家具傳統產地的北京、廣州等城市出現紅木家具投資潮后,其熱潮很快擴散至全國,并影響到國際收藏市場。在這方面影響最大的當屬拍賣會,收藏者對拍賣會上的產品質量充滿期待。但拍賣會上的拍品大都是明清家具中保存下來的精品與真品,拍出的價格相當驚人。2002年,中國嘉德(微博)拍賣會上拍賣的一件3.2米高的清初黃花梨雕云龍紋大四件柜成交價高達943.8萬元。在2005年8月北京翰海秋拍會上,國內家具拍賣的最高價被一只清初黃花梨雕云龍紋四件柜以1100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刷新。2007年11月北京保利中國藝術品夜場拍賣會中,清乾隆紫檀方角大四件柜以2800萬元的價格刷新了翰海兩年前創造的中國家具拍賣的世界紀錄。然而,如此高的拍賣成交價格仍然還有上漲的空間。在8年4月27日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紫檀大平頭案終以3136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古典家具拍賣的世界紀錄。不久后,一件清乾隆紫檀有束腰西番蓮博古圖羅漢床又以3248萬元的成交價再次刷新紀錄。
這些價格昂貴的古典家具的成交價格,對我們現行的紅木家具價格也是一個明顯的帶動。古家具資源的貧乏與藏家只藏不售,致使一些收藏者將目光轉向新仿的紅木家具,從而使紅木家具成為新貴創造了輿論基礎。就這樣,紅木家具的價格開始一路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