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條新聞引起了國人的注意:意大利經濟發展部領導下的對外貿易委員會在北京設立了知識產權辦公室,經過1年左右的收集調查,在中國市場上發現有60家假冒意大利品牌的企業。據悉該委員會已經先后向中國遞交30批"偽意大利"品牌,呼吁中方采取措施保護意大利品牌。
據悉,在這批"偽意大利"品牌中,包含了手表、廚具、家居五金等在內的多種產品,這些品牌往往打著"來自意大利"等類似的令人頗為心動的廣告詞,產品價格也往往走的是高端路線。然而據業內人士介紹,據調查已經證實了一些號稱來自意大利的品牌,其商標實際是在國內注冊的。
品牌山寨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但小編認為,既然國產品牌能夠生產出適合走高端路線的產品,那么造成山寨現象泛濫的根本原因,或許不在于國內品牌缺乏創新能力,而是國內品牌整體的形象和信譽存在著問題。
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許多消費者本身還存在著國外品牌優于國內品牌的思維偏見。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部分消費者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對商品進行炒作,同時大幅提升價格對其產品進行自我標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自然會使許多企業借著"洋品牌"的東風蜂擁而上,從2011年至今一直被大眾的關注的"達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可以看作是這一現象的一個縮影。
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一些企業似乎對自己生產的產品并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他們寄希望借用他人的品牌或者杜撰一個外國根本不存在的品牌來打開自身產品的銷路。也有一些企業太過于短視,太過于注重眼前的利益,他們寧愿犧牲自己長遠的品牌價值來獲取眼下的巨大利益。
筆者認為,雖然企業需要充分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獲得最大效益,但前提企業必須以誠信為本,過度炒作、欺騙消費者結果造成對品牌極大的傷害,會使企業長期努力的市場積累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