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銷企業:
內銷市場相對旺盛,由于中國目前仍處在城市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還得延續20年以上,因此市場的需求會持續增長。
● 一級城市的一級市場
中國的內銷家具,從一級城市開始展開,從生產年代進入銷售年代,有的也進入營銷的年代(注 1)。但由于設計相似、材料相似(有一點實木,以板木結合為主),質量相似,至今沒有龍頭企業,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1%的,因此被地產商收編,大賣場成為了龍頭企業,成為了產品分配的“公司”。
● 二三級市場
由于城市化的進程在二三級城市最明顯,因此二三級城市的市場后勁非常足,大多數在一級市場的企業不太顧及,形成一個空間,因此造就了一批企業的成長,目前比較突出的是“四川兵團”。二三級市場的產品的相似性更嚴重,以板式為主,以價格為主要的競爭條件,當然這是為了滿足二三級城市的消費人的第一輪購買的特點——從無到有,有的用就好。他們比較注重價格,對設計與質量比較不重視。
但隨著城市化的深入以及這類消費人的第二輪采購(第一輪的家具由于質量問題,用不久),二三級市場的產品供應就必須改變了。廣東家具業者也不失時機地在這個時候進入二三級市場了,這對原來的四川兵團是一種挑戰。
經過了2009年,進入了2010年,在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在家具生產方面是不是也可以研究一下黃教授的“雙過密”策略是否適用于家具業。 ——首先讓我相當驚訝的是,中國家具業的廠家售價的附加值,與國內的農業十分類似, +30~40%左右,在德國的科隆展,和我臨近的一間意大利工廠,有一個大書柜與我的類似,也采用美國的橡木,我賣620美元,他賣4000歐元,大約貴我十倍,這個柜子我請荷蘭人設計的,我的質量絕不比意大利的差,為何價格相差十倍呢?他那種小工廠也沒有什么品牌效應(家具業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品牌效應),我想那是國家整體的、在世界市場中的價格定位(或者說被定位)。
——因此家具業就必需進入“雙過密”的模式,更多的設備,更多的設計,更多的手工以創造差異性等等,以提升產品的價值,而不是過去的大量生產、低附加值的模式,比如我工廠制作的休閑桌(game table),出口價大約是200美元,到了英國,他們將存放東西的地方加上絨布,同時配上骰子、撲克牌及西洋棋,這些東西都印上自己的公司名稱,并且非常精致,這樣一配,這張休閑桌售價變成1100歐元,這還不是賣給終端客人的價格,是批發價。
這和黃教授所描述的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的附加值多相像啊。我們是30-40%,他們是300-400%。因此產品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同時需盡量精致化,來提高附加值。
當然要打破國家的整體價格被定位的現實,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也不是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所能做到的,但終歸得開始,終歸得開步走,否則永遠扭轉不過來。
家具的市場流通上面講的是出口市場的價格問題,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在于掌握終端市場。
我們來談談內銷市場。
尤齊鈞曾發表一篇文章:全國家具賣場近半虧損,據他的調查分析,市場已基本失去經營的功能,集中于商業地產的管理。地產商就拼命圈地擴大經營規模,因面積越大,收租金就越多,舉例:每平方米就算租100元/月,30萬平米的租金就是 3000萬/月,一年的毛利就是3.6億,如業主自營,恐怕十分之一的毛利都難以獲取,所以,大多數經銷商已經支撐不住,紛紛從大賣場撤退。
以上海為例,上海的賣場1990年時1萬平米,到了2009年,已增加到350萬平米(有說450萬平米的),上海一年的民用家具總銷量為90億人民幣,計算起來,每平米每年的銷售額不到3000元人民幣,連租金都不夠。
由于供過于求,賣場就得出奇招,有威迫已在賣場的代理商到他們新開的賣場去再開新店,否則在他現有的賣場就不讓“不合作”的代理商經營;也有威迫代理商付獻金的,后來遭到許多家具協會與業者的譴責與抵制才收手,可見賣場的經營者已黔驢技窮。
我曾經對中國的內銷市場做過分析,2004/05 年,中國全國的家具賣場應該在3500完-4000萬平方米(賈清文理事長估計),而該年度內銷市場是 2400億元人民幣,每平米的營業額為6000元(比去年的上海的平均營業額還高出一倍),而同年,美國的家具零售,一般家具店每平米的銷售額為24, 888元人民幣,是我們的4-8倍。
尤齊鈞在同一篇文章里說:“未來幾年,經銷商這支隊伍,他們有可能聯合起來共同投資,建造一萬平方米至三萬平方米的商場,就建立在大賣場附近,經銷自己做、商品直接從工廠批發,自己做零售……”。
時下,中國家具銷售商聯合會已經成立了,可見其未來工作方向了。新加坡早就由新加坡家具公會自己組織商場了,而且是新加坡目前最大的家具賣場,叫“家具廣場”(Furniture Mall),它的運作成本結構如下:
租金(向外租借)人民幣280元/平方米+廣告 54元/平方米+管理費32元/平方米=366元/平方米
平均租給會員為366元/平方米,給非會員的租金稍微高一點,公會也因此有一點收入,作為日常開銷,新加坡公會的這種模式,使地產商無法鉆空子,保護了業者、消費者的利益,也保護了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