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應該拯救世界,設計師也是知識分子的一部分。設計師式的思維為什么特別值得鼓勵呢?一是設計是愿景導向的。是思考未來的,這也是為什么設計很有可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第二,設計是過程導向的。設定了目標之后,很大的工作量是怎么讓這個目標可以被達成,并不是設計師自己干所有的事,而是怎么能夠讓對的人創造對的條件,然后一點點把目標實現;第三,設計師總愿意冒風險的,因為設想的未來,本來就不存在,有風險是大概率事件;最后,也許是最重要的,設計師需要同理心,總是在用更加有效的手段來溝通,不管是圖紙、視頻還是其它什么方式。
現在設計師和過去設計師的差別是什么?原來設計師設計好一個店就不管了,但是現在可能他還要管這個店開得好不好,也就是設計師會更多介入事件本身成功與否的過程。明星設計師們的路徑往往是這樣的:接到項目—做方案—說服甲方—造出來—攝影—上雜志——評論——拿獎-再做下一個。這是比較典型的成功設計師的循環。但現在的設計師的責任線會拉得很長,比如這個咖啡館商業是否成功,它集聚了什么樣的社群,對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原本都不在設計師的責任范圍內。
原來設計師只參與其中一個環節的時候,設計行為,多少是有些被動。他的命運多少操縱在別人手里。當你把使命、視野放大之后,設計師才有可能進入一個相對更加主動的姿態。例如在“設計豐收”項目里,設計師群體看到的是全局,為了讓更多人進入這個事業,自然要給商人賺錢的機會、給政府政績、讓農民受惠、讓創業者成功。各種各樣的相關者都在里面,提升他們的存在或者價值。“設計豐收”這樣的項目涉及到的設計超越了造物層面,但與此同時,客觀上也給了經典的基于造物的設計更多施展的天地,設計的疆域因此得以拓寬。
婁永琪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